讲述人:医院原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尹杰霖(1994.05-1998.01)
今年11月将迎来医院“40周年庆典”。作为一名泸州医学院中医系77级“科班”在忠山母校正规学习过四年中医,又有幸在附属中医院工作过三年零七个月(1994.05—1998.01)的退休“杏林中人”,八月避暑天岛湖,当年往事涌心头。满怀般般爱院情,唯有弱弱负暄酬。
借鉴著名学者张中行(据传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余永泽原型)著《负暄琐话》(续话、三话)书名启发,冒昧学先贤,仿随笔,写“一语”,搜索大脑记忆,凑合四十贺语,聊博一哂。
1994年5月24日,受学院党委派遣到附属中医院任党总支书记,暗暗发誓:不负组织,凭着年轻,团结实干,奉献青春!准备几套短衣短裤,汗流浃背度酷暑,全无假期齐奋斗!至今犹记得晚上值班被“隐翅虫”噬咬的溃烂疼痛。(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时髦话说叫做“痛并快乐着!”)
1989年4月20日凌晨,泸州历史上著名的“4·20”风暴灾害,狂风肆虐,冰暴狂打,树倒路断,一片狼藉。部分临时安置在学院动物房(俗称“狗儿房”)附近的中医院职工,面临房顶石棉瓦被大风刮飞,风雨冰暴狂落入室,大人小孩无处藏身窘境,有职工急中生智将小孩临时藏入洗衣机中遮风挡雨避险,传为一则抗灾佳话。
犹记“4·20”一早原本当天在忠山江山平远堂举行的“纪念泸州医学院院报复刊10周年纪念会”,顿时变成了“抗灾工作布置指挥会”。纪念会草草收场,住动物房中医院“受灾”职工前来会场汇报,请求支援与关怀。
刚到医院工作时,了解到中医院曾在两年前国家刚下文在全国实施医院等级管理时即成立了医院创“三乙”(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和启动了相关工作。启动跨年,似无更多实质动作,为何?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省局直属单位,出身名贵,尚未明确等级,“院中办院”规模小,出身高贵却“精巧”。
带着满腹疑虑与不解,请求咨询我的老师(我们中77级刚进校在老图书馆二楼开学行课时常与我们随堂听课的两位年轻助教老师之一,另一位是王鸿度老师)、时任中医院分管行政后勤的杨先本副院长,先本老师说:医院内部多次对照“三乙”中医院标准自查,算来算去,无论如何大概就只有550分,而“三乙”中医院最低标准要750分,差距太大,难于大张旗鼓地实质启动创“三乙”。
细思之,观现状,确有理;再思之,早创晚创都得创,不如麻起胆子、千方百计、苦创实创、大创特创、蛮创巧创,一句话:千方百计上等级,齐心协力创“三乙”,如按要求当时“人保科”分设为“人事科”和“保卫科”,可加2分;我自告奋勇,亲自上阵在水井沟门诊部开设了三个月的“心理咨询门诊”,有人有科有记录,挣得2分。诸如此类,全院挖潜,以创促建,规范管理。通过全院上下,内外方方面面的团结齐心,协力共创,终于在1996年12月成功创成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创“三乙”宣传、文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李正新、宋家华、倪平、程涛、彭天一、赵国强等人劳苦功高,贡献甚多。尤其是彭天一与赵国强牵头剪字刻字,制作红布白字标语,劳累过度,困难时,彭天一斜坐靠病床上仍坚持为标语画线写“宋体字”、“黑体字”,轻伤不下“火线”,“拼命三郎”精神。
难忘且有几分得意与成就感的两件事:离院上山交出的一厚叠“值班补休券(夜间值班后按规定发一张半天补休券,我三年多的补休券从未用过)”和一月一张共30多张经集体讨论审定后的《医院每月工作进程表》。
在中医院工作三年多,与省中医管理局领导和中层处室干部关系融洽密切,职称评审数额指标解决好,职工告状反映问题基本无,全院上下员工精神面貌好!三年多的经历,三十多年过去,至今回忆起,人生里程碑,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无怨无悔的宝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