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耳鼻咽喉科 周兴玮副教授
小时候,父亲对我说恢复高考那年他填的是卫校,结果录取到师范学校,以致家里外公手抄的大量老医书都没用上,我说以后我用,后来我高考所有志愿都填的医学院,最终得偿所愿。

与医院结缘2009
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母校江西中医药大学担任中医耳鼻咽喉科老师,周末在附属医院门诊坐诊,这种没有在住院部的工作不足以满足那时想更深入临床的我。
2011年春节,偶然得知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正在招贤纳才,且医院耳鼻咽喉科是医院第一批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于是我毛遂自荐,坐着绿皮火车千里迢迢到重庆转到泸州。当时城北院区已经建好,人事科副科长张辉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医院发展和科室发展规划、需求,缓解了我初来乍到的拘谨后,张辉副科长带我见了耳鼻喉咽喉科陈隆晖主任、孙永东主任、胡文健副主任和医院相关领导,顺利通过了面试和笔试。
完成这些事情后,人事科科长聂冰给我打电话:“我有个老朋友在您老家那边上班,今天回到泸州要一起聚聚,您中午没安排的话就一起吃饭吧,尝尝泸州特色菜哈。”和蔼亲切的语气至今记忆深刻。初到医院,我不仅看到了医院蓬勃发展的未来,也感受到了医院的人文情怀,一个多月后,我正式成为了医院大家庭的一员。

随医院成长2009-至今
正式上班后,我跟师四川省名中医孙永东主任上门诊三个月,同时也在忠山院区耳鼻咽喉科住院部工作。几个月后,科室住院部全面搬到了城北新院,全新的就医环境、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医院,医院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那时真的很忙,患者量特别大,医生相对人手不够,记得当时孙永东主任、胡文健副主任每周6个全天门诊,还常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到住院部手术或技术指导。我当时安排在胡文建副主任一组,上级医师是钟伦坤副主任,经常跟着他们一起做手术,基本上钟伦坤副主任和我一整天都在手术室,虽然很辛苦,但在上级医师的带领下,我也很快成长起来了。这为成为一名具备扎实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的耳鼻咽喉科医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底,孙永东主任提出亚专科建设,耳鼻咽喉科细分为耳科组、鼻科组、咽喉头颈、气管食管急诊四个亚科组。我分在耳科组,耳科团队在孙主任带领下开展一系列川南领先的手术,如2017年后开展耳内镜下各种中耳手术包括人工镫骨植入手术,2018年后陆续开展显微镜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面神经减压吻合手术、眩晕手术、颈静脉球体瘤手术、耳廓畸形矫正手术等。同时科室的鼻科、头颈、气管食管等亚科组也在快速发展,科室大量的年轻人快速成长。不仅是我们科,医院其他科室同样经历类似的发展轨迹。

担医院使命2020
2020年底,我荣幸地被选拔为对口支援藏区医疗队的一员,对口支援甘孜藏区得荣县中藏医院。当地卫健委及医院领导对我们几人均委以重任,我被医院任命为该院副院长,在当地卫健委及医院的支持下,我们在该院新设了中医科、中药房,并逐步开展了现代医学的相关临床、辅检新技术。

令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有当地的人文精神。虽然当地医院的检查及治疗设备、药物匮乏,但医生们接诊的藏民病友却不少。医生们从没有推诿、简单应付患者,工作反而都非常认真;查房、治疗时耐心给患者讲解病情;康复治疗时仔细认真给患者做各种针灸理疗;患者因病情需转诊或其他困难时如亲人般无私帮助;在医院里也见到了临终患者面对死亡的坦然及家属对医生的理解……

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一个好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技术,更要具备疗愈人心的人文素养;技术可以缓解患者身体病痛,而人文素养让患者更从容地面对生死病痛;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

经过一年的对口支援,我明显黑瘦了很多,但收获更多。我们不仅见识了藏医藏药的特色优势,圆满完成了省上和医院委托的工作任务,更重要地是收获了藏区同胞的认可。
身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一员,我很幸运和医院的缘分越来越深,也将时时恪守“德业并修,精诚致远”的医院院训,刻刻肩负“仁和精诚,佑护生命”的医院使命,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