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团圆相聚,感受中国传统的年味儿。然而,在我市各大医院,却仍上演着一场场医护人员出诊、接诊、门诊、转诊争分夺秒救治病人的“接力战”。各科室人员24小时待命,为危急重病人开辟出了一条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白衣天使们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护卫者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他们的无私付出,值得我们尊重。
饭菜两次到嘴边 两次放下
2月1日(正月初二)11:30分,正当 泸医中医院刚出诊归来的急诊科医生石睿端起饭碗、拿起拿起筷子时,一个挫裂伤病人被紧急送进了医院。
“快,救治病人要紧!”石睿连同在场的急诊科医生护士急忙放下筷子,转身赶往急诊病房。这时,医院门口急救车的鸣叫声也呼啸而来,原来是从县区医院转诊来了一位急诊病人,两边都需要紧急救治。
这时,颇有急救经验的石睿随即通知另一位值班医生,同时对急诊病人和转诊病人进行紧急救治。
等到两位危急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时候,时间刚好12:35。
12:40,当石睿和急诊科其他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第二次拿起碗筷准备吃饭的时候,一个120急救电话再次将他们从饭桌上变为为救病人的奔跑途中。
“准备出诊,地点在胡市,护士!担架!”石睿连同急救小组4人一起,跳上了120急救车,匆匆赶往胡市。
“病人送不出来,需把车开到官渡去接。”车到了官渡,4人跳下车,提着急救器材、急救箱、担上担架,一路小跑来到患者家中。
“病人面色发紫、呼吸困难,马上查看生命体征、测血压、戴氧气!”一系列抢救措施之后,老人被送上了救护车。一到医院,老人随即被送往急诊室,“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开放通气管!血氧饱和度不到30,病人生命体征弱,需要吸氧。”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下来,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才安下心来吃饭。此时,时间已经接近下午2点,饭菜早已冰凉。
连夜抢救病人的不眠夜
凌晨是急性病、慢性病的多发时段,对于醉酒、急性胃肠炎、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2月2日(正月初三)深夜0:30,泸医中医院急诊科接到急救电话,一女子在家昏迷不醒。泸医中医院急诊科随即出动急诊小组赶往事发地。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抢救生命强心、开血、吸氧、开放通气道……紧急送上救护车后,又立即进行心电监测、吸痰。
“病人血压测不出来,头脑意识不清醒,处于休克状态,立即送入抢救室。”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对其进行大量补液,用激素进行抗休克和复苏,并插入通气管,患者呕吐之后,发现其胃内含有酒精。
“血压一直很低,需要持续为病人实施升压措施。”此后的几个小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一直对其进行升压,并时刻检测其生命体征。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抢救,病人生命体征慢慢好转,意识渐渐恢复时。此时,天已经微微亮了。
这一夜,泸医中医院急诊科所有医护人员彻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