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泸州晚报》3月8日 记省名中医、泸医中医院教授、省三八红旗手孙同郊

发布日期:2012-03-09 浏览量:

-分享-

孙同郊:医者仁心 岐黄路上彰显博爱

 3月5日,星期一,早上8:00,泸医中医院城北新院名医馆,孙同郊工作室外候诊的患者坐了满满一排。诊室内,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的孙同郊教授颔首微笑,耐心地为患者诊治。每逢星期一、星期四,孙同郊的专家门诊时间,她都会在早晨7:30准时来到医院。一个上午,接诊五六十位患者,送走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回家休息。而她的专家号,则至少需要提前一周才能挂到。

名誉川南的肝病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全省三八红旗手孙同郊教授尽管已经84岁高龄,却依然孜孜不倦地求索在岐黄路上。

悬壶济世 佑护生命

上午10时许,一位40来岁的患者走进诊室内。“孙老,要挂你的号太不容易了。”见到孙老,患者显得有些激动,称自己跑了两趟才挂到孙老的号。这位患者患了肝病,在其它医院就诊效果不好,这次是慕名前来请孙老诊治。

其实,孙老每周两次的专家门诊,像这样慕名而来的患者有很多。治疗肝病,是孙老的专长。我市属川南地区,肝病者居多。几十年来,孙老致力于肝病研究,她认为肝病系湿热疫毒所致。面对肝病顽症,孙老注重辨证论治,并结合辨病和参考微观检测指标,灵活立处方用药;靠中药,不用透析,很多乙肝、胆囊炎、肝硬化患者服用中药后疗效显著。

孙老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选择价廉效高的中药处方救治了大批慢性肝炎患者,同时也总结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法。此外,孙老古方新用,摸索出治疗慢性肝炎良方解毒护肝冲剂,以清热解毒除湿、活血扶正法治疗慢性肝炎,在业内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我连续吃了孙老一个月的药了,每次五副中药,一共才几十元钱,价廉效高,每次方剂都有变化,效果不错。”前来复诊的患者张先生说,孙老的处方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孙老是肝病患者的福音。

从医60多年来,孙老一直致力于中医的研究和传承工作,采用“益气活血汤”治肝硬化和“逍遥散”治杂症等妙方屡显奇效。同时,孙老不断研制新药方,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省政府、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孙老的老病人张先生发现,每次门诊,孙老身边都有两名助手。其实,这并非医院考虑到孙老年龄大而特地为她配备的,而是孙老亲自带的学生。这一生,孙老桃李满天下。早在1955年,江苏籍的孙老和丈夫任定一被组织安排到川南医院泸州医士校(泸州医学院前身)工作,便注定为医学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几十年来,孙老为医学教育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当年,她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自己动手烧石灰、盖房屋、平操场、制标本、编教材……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直至1977年泸州医学院正式成立中医系,都无不渗透着孙老的心血和汗水。

对于学生的培养,孙老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治学严谨的她,对学生关爱有加。学生写论文,她帮学生查资料,亲自执笔修改;学生做实验研究,她亲自指导、现场示范。孙老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孙老的师承教育导师介绍中,学生提到她享誉省内外,孙老知道后立即打电话要求学生不要这样写,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如今孙老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带硕士研究生。

如今,孙老的学生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少成为卫生系统的领导、医学院校的博导等。每年生日,孙老都会收到众多门徒的感恩与祝福。她的学生在信中写到:“随师三年,日间临证,夜间读书;鸡鸣冷月,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恩师精勤教诲,给予我们人品医德之熏陶,实乃人生之莫大荣幸。”

大医大爱 视病如亲

“医者仁心,彰显博爱”,孙老从医的60多年里,视病人为亲人的事迹数不胜数。水井沟附近做生意的一位患者,服用孙老研制的解毒护肝冲剂后,困扰多年的慢性乙肝明显好转。这位患者心存感激,要送礼物表达心意,每次都被孙老婉言谢绝了。为坚持答谢,患者几乎天天守候在孙老去门诊的路上,然而,孙老每次都绕道而行。

一次,孙老在赶着上门诊的途中摔倒了,造成肋骨骨折,耳朵出血。但是她坚持到门诊诊治病人。“如果我不来,病人怎么办?他们大老远赶来,不容易呀。”许多癌症晚期患者卧床不起,在家静养,家人想请孙老诊治,她二话不说,上门服务。肝病多少带一些传染性,孙老常常对找上家门来看病的人热情相迎、仔细诊治。有位患者家属将一个红包强塞进孙老的口袋后开车就走了,孙老却为此连续几天闷闷不乐,最后让科里的医生设法找到患者亲属退还了红包才安心。

2011年,孙同郊教授被评为“四川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她又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为将孙老的医德传承下去,泸医中医医院开展了以“仁心仁术,佑护生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赤胆忠诚,甘于奉献”的“同郊风范”命名的优秀文化挖掘、整理、传承战略工程,将孙老的优良品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文化传统,并进行系统的文化素养培育,教化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以孙老为楷模,树立救死护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