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付家娃儿要回来了,身上哪些不好的拿纸来记起。”“之前的病历片子找出来,等小付回来了找他看下。”
“小付终于要回来了!”
“上次按方子吃药后好多了。”
国庆前几天,龙山镇村民像要过年似的,谈论的话题都是“小付要回来了”。
村里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创伤·正骨病房的医生,也是龙山镇家喻户晓的医生。
龙山镇位于泸州市古蔺县,这里曾走出家喻户晓的中医名家汪新象。从小对中医感兴趣的付至江,立志沿着汪老的足迹行走杏林。他从小跟随村里的赤脚医生前辈上山采药看病,平常就喜欢抱着中国古代文化及中医书籍看,还自学了一些简单的中医基础知识,遇到邻里乡亲有个啥简单的疾病,小付还会学着老中医的模样,摸摸脉,诊诊病,久而久之,龙山镇大部分村民都认识了这位“小付医生”。
2012年,付至江从云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随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广州发展的他,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回到泸州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多孝敬老家的父母,还可以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提高生活质量。”付至江如是说。2015年,付至江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工作,每到节假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到龙山镇老家看望亲人朋友。
每逢节假日,小付医生回老家,门前屋内皆是引颈期盼、搭凳围坐的村民老少。
今年国庆,小付医生回到龙山镇老家,还没进家门,远远就看见家中围坐了十几个村民。上到90岁的老人,小到几个月的婴儿,无论是感冒咳嗽,还是摔伤手脚,小付医生都会尽自己所能,悉心为他们诊病开方。“一个作业本裁成两半来当处方用,不用完是回不来的。”付至江说。
75岁的周婆婆,干农活时不慎摔倒,致左侧肩关节粉碎性骨折伴脱位,找到了小付医生予以中医正骨复位、夹板固定,配合特色中药的内服与外用等治疗后好转出院。今年国庆节回老家后,小付医生还前往周婆婆家中看望。
“小付你太好了,国庆节都专门来看我,我恢复得很好,现在都可以下地干活了!”周婆婆满意地说。
平常村民想找小付医生看病怎么办呢?小付医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微信。
微信视频在线问诊,微信留言说清病情,微信图片展示病灶……只要小付医生看到,都会一一回答,然后通过微信免费开具处方。
“王叔叔 踝关节扭伤”“刘阿姨 肱骨骨折”“张伯伯 髋部骨折”……4042个微信好友,除了工作上的同事以外,大多数的好友都被小付医生加上了类似的备注。
付至江说:“加的好友有点多,单单备注名字怕时间长了记不清病情,还得慢慢查聊天记录,这样可以最快地回忆起他的情况。”
![]()
为众多骨折患者提供了“传统中医正骨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固定”的诊疗方案。
“这个杉树皮做的小夹板,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私人订制夹板的长度和宽度,我老家很多这种原材料,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带些回来做成小夹板。”小付医生说道。
常规骨折患者都是通过手术复位,但手术费用高、周期长、患者不耐受,而我们使用的杉树皮做成的小夹板,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轻便透气,所以患者接受度很高。
每周二上午是付至江的门诊时间,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除了泸州当地的,还有云南镇雄、贵州赤水、甘孜凉山、成都、广州……不少患者是因其他患者口口相传,慕名而来。其中就有许多患者来感受一项中医特色疗法——火龙罐综合灸。
三年前,付至江到广州进修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火龙罐疗法,其显著的功效,深深吸引了他。他潜心学习,成为了“刘伟承火龙罐综合灸” 特色技术的研究者与推广人,并将该项技术在医院推广使用。
![]()
在使用过程中,细心的付至江发现,火龙罐看似华丽,却仍有不足,如罐内燃烧的艾柱有掉落烫伤的风险,使用后的罐不方便清洗等。于是付至江牵头对火龙罐进行了创新改良,并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如此,他还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火龙罐的配套设施:防烫伤的艾柱持物钳、刮痧点穴按摩工具,也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师古不泥古,传承而创新
在唱响中医药发展新时代主旋律的人潮中,“小付医生”步履铿锵,踏歌前行。
预约挂号
挂号方法 | 胃肠镜检查 | 内分泌失调 | 止痛药不能乱吃
胆囊结石 | 毒蛇咬伤 | 蘑菇中毒 | 中医药特色产品
审稿/马艳萍
编辑/王 凡
校对/蒲 凡
投稿邮箱:XNYDZYYXCB@126.COM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