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当前您的位置: 党建文化 - 廉洁建设 - 正文

【宣传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发布日期:2018-03-19 浏览量:

-分享-

    “六廉”思想是我国廉政思想遗产中的精华。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中,提出了考察考核官吏的“六廉”思想,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官吏整体素质的要求,影响十分深远。
    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的廉政思想,如何防止官僚腐败堕落的廉政制度设计,已经成为那时政治家思想家必须思考的重大时代问题
“六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六廉”思想的产生是对腐败现象长期存在的深刻思考。腐败是文明社会以后的普遍现象。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前夜的氏族社会晚期,腐败就已经产生。相传在黄帝时,就出现了“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的贪残害民之吏,这与黄帝本人“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的为政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腐败产生的同时,反腐败的廉政思想也产生。《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为政“允恭克让”“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敬授民时”等思想,就包含了统治者应当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含义。《尚书·皋陶谟》提出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以及“简而廉”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廉约”观念的渊源所在。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也没有制度化,文明诞生前夜的贪腐人物、廉政思想、廉政行为等大都带有传说色彩,尚难以坐实,但这些传说的记载,也是我们祖先对贪腐痛恨、对美好廉洁政治理想追求的一种反映。
    夏商西周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早期发展阶段。腐败犹如汹涌的潮水与王朝相伴随,对公共权力滥用而发生的腐败不绝于史。如夏王朝第三代国君太康“娱以自纵”,放弃了祖先禹勤俭的作风。到夏桀时,“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王朝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继夏而起的商,虽在王朝之初吸取了夏亡的教训,但很快就出现了“三风十衍”“奢侈逾礼”的乱政。至纣王,更是“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重用奸佞好利之臣费仲、恶来等。商纣王的利令智昏,贪婪无度,给周部族的崛起提供了难逢的机遇。
    取代商而兴起的西周统治者,对贪婪奢靡之害有了高度警觉,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从而保持了政权相当长时间的稳定,也创造了我国奴隶制时代礼乐文明的高峰。但腐败并没有被遏止。成康之后,西周政权开始走向衰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与贪婪腐败。如周厉王为了贪图享受而专山林川泽之利,重用荣夷公,国人敢怒不敢言,召公警告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他一意孤行,最终被国人暴动赶下了台。周幽王更是一个喜好声色的昏淫之君,废太子,宠褒姒,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身死而国灭。
    上述种种腐败现象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了廉政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六廉”思想的产生是春秋战国官僚制管理的内在需要。西周灭亡后,历史进入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林立,竞争激烈。随着等级分封制贵族社会的瓦解,各国逐渐开始建立起君主官僚制新的管理模式,不再依靠世袭制的血缘贵族,而是由代表君主在各地实施管理的官僚来治理国家。这些官僚听命于君主,权力及身而止,不再世袭。他们只领取俸禄,也不再享有其他政治、经济、法律特权。
    当时社会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型,但腐败现象依然不可遏止。鲁国权臣季桓子接受齐国贿赂,纵容国君沉迷于齐国美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致使孔子抱负难施,背井离乡,鲁政也因此急转直下。吴国重臣伯嚭,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贿,置伍子胥于死地,使吴国很快亡于越。《说苑·理政篇》记载齐景公时晏子治东阿“属托不行,货赂不至”而受景公指责,“属托行,货赂至”却受赞誉的黑色幽默故事,反映了齐景公时齐国腐败黑暗的政治生态。《左传》中记载了大量贿赂事件,遍布内政外交各个方面。《列子·说符》中记载的“齐人攫金”故事,以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的“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谚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受金钱扭曲的价值观横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