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建院40周年 - 正文

建院40周年·讲述|董丽:我眼中的西南医大中医人

发布日期:2023-08-09 浏览量:

-分享-

讲述者:内科党总支书记 董丽 博士


迷惘·进入西南医大

2005年高考结束,怀揣着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特色专业”的憧憬,踏上学医求学之路。当时报道地点安排在城北新校区,当时坐在出租车里,行驶到新校区这带,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繁华都市,车水马龙,相反的是窗外荒山野岭,行人寥寥无几,校区单调的教学楼,烫脚的柏油路……这就是被调侃为“一所大到没有校门的大学”给我的最初印象。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的城北新院。

▲2001年投入使用的明理楼和鸿文楼

初识·中医人魅力

人生的际遇好像在冥冥中已被安排。迷惘懵懂的大二结束后,大三时我们被安排到忠山校区,方便临床见习。中医内科见习安排在医院忠山院区,当时医院所有内科都在2楼,环境嘈杂、拥挤,但每次见习或跟诊都能感受到风格多样的中医情怀,邓老(邓显之)、张妈(张茂平)、王俊峰、罗钢、程刘海等,好似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慢慢地打开了内心封存的中医情愫。

大五实习,儿科是我唯一轮转两个月的科室,当时儿科还在水井沟,交通不便,工作繁杂,但在这里能够体会每个老师的“大爱”,马奶奶(马君蓉)的“小儿浴热净”是小朋友们发烧最喜欢的“洗澡澡”,冉志玲的“肚脐贴敷”是腹泻宝宝们的最爱 “贴一贴”,“逮虫虫”更是李贵平完成舌诊、咽喉视诊的惯用“伎俩”,巧妙地把中医运用在每一次接诊、每一次不经意处理中,看似简单,但朴实无华,没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也没有匠心独运的运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这不正是中医人折射的魅力吗

见识·中医药文化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文化,如汤宜小煨,似酒畅酣饮。研究生期间,着手对玄府理论进行挖掘研究,将古朴的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讨玄府理论与“血脑屏障”“冠脉微循坏”异同,“玄络”新概念内涵等,提出风药“开玄通络”法,团队研发院内制剂10余种,大健康产品数种,成果转化正在进行中……看似的浑然天成,离不开导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痴迷”,常年深耕不辍。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西南医大中医人正演绎着“大医精诚”的故事,并不断延续丰富着……


浅识·走近经方

随着西南医大中医人的艰苦奋斗,团结建院,医院已不再是40年前“名不见经传”,已然成为享有国内外赞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医院。“中医院姓中”,是医院发展的内涵,也是数代中医人奋斗之“根”。研究生毕业以后留院工作,偶然结识胡老(胡春申)深谙《黄帝内经》,精于辨证论治,晚年更是将《黄帝内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结合,致力于经方的研究与传承。一位跟师者说“胡老犹如一座活生生的中医药宝库!每次靠近他,都会让你充满神奇的能量!激发你的潜力!上战场的感觉!”诚言如此矣。

致敬·同郊风范

对于孙老最直接的第一印象来自爱人李波,他在读研期间跟随孙老门诊,他感叹道:“孙老是我最佩服的老师,没有之一,她教会我最简单的道理:不迟到,不早退。因为孙老出诊从来提前到岗,从未准时下班。”寥寥数语,看似极其平凡的小事,但依然是至今这位已过九旬仍坚持坐诊的老人坚守的准则。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变化的是慕名而来的患者,不变的是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仁心仁术、佑护生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赤胆忠诚、甘于奉献”的“同郊风范”,作为新时代中医人的自勉再恰当不过了。

结语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最初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如同随手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滋润下,这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中医是技,亦如艺,贵在传承。感谢西南医大中医人的初心坚守,薪火传承,从意气风发到年高德勋,一生一事者,为精;从青春韶华到皓首苍颜,不计得失者,为诚,此乃“大医精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