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创建人王明杰、黄淑芬教授在数十年来刻苦学习四大经典及金元医学基础上,着重发掘研究刘完素玄府论述及其开通玄府治法,继承发挥先师陈达夫教授开通玄府治疗疑难眼病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李东垣风药、叶天士虫药运用经验,逐步构建起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玄府学术体系,并将其运用由眼科拓展到内科及其他各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其特色一是玄府理论的发掘与发扬,由王明杰教授首倡;二是风药应用的发挥与出新,由黄淑芬教授领军。二者有分有合,彼此呼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川南学术流派的学术核心和学术特色。其要点可概括为:论病着眼玄府、临证首重开通;百病疏风为先,顽症从风论治。
论病着眼玄府,临证首重开通
“玄府”之名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而言。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玄府”一词的含义拓展为无物不有的一种新结构名称,用以作为气液血脉、营卫精神升降出入的通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病机及治法方药的新见解,但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重视,仅在部分眼科医籍中有所应用。王明杰教授首次对刘完素有关玄府的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与发挥,吸纳、融汇古今医籍相关论述,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玄府学术体系[1]。川南玄府学派以之作为治学的主导思想,广泛运用开通玄府之法辨治临床各科多种疑难病症。认为玄府作为遍布机体至微至小的基本结构,凡外邪的侵袭、七情的失调、饮食劳倦所伤、气血津液失养都会影响到它的正常通利功能;而玄府一旦失其通畅,又必然导致气、血、津、液、精、神的升降出入障碍。不论外感内伤,虚实寒热,举凡气失宣通、津液不布、痰阻血瘀、神无所用等病变,都可以归结为玄府闭塞。由此提出“玄府郁闭为百病之根,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强调畅达气血津液运行以恢复升降出入为治疗目标。多年来,王明杰教授及其弟子广泛运用开通玄府之法辨治心、脑、肾病及多种疑难病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流派诊疗风格。目前玄府理论及其应用正成为当前中医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也成为我院中医临床诊疗的的一大优势与特色。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评价流派的这一学术成就时指出:初步构建起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玄府学术体系,为中医学把握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变规律、指导防病治病,尤其是攻克疑难病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百病治风为先,顽症从风论治
在玄府学说指导下,通过数十年临床实践探索总结,川南玄府学术流派十分重视风邪在疾病发病的意义,将风邪作为治疗时需要首先解决的突出矛盾,同时认识到风药、虫药等治风之品对于全身上下内外之玄府皆有良好的开通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了“百病治风为先,顽症从风论治”的治疗风格,擅长运用风药、虫类药等开通玄府窍道治疗眼病、脑病、心病、肾病、骨病、皮肤及耳鼻喉等各科病症,尤其是某些常法无效的疑难顽症,收效甚捷。
黄淑芬教授根据易水学派张元素、李东垣对风药的论述,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心得体会,针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传统治则理论表述的不足,首倡“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认为对某些血瘀证, 治风优于治血, 临证当以治风为主, 治血居次要地位,许多情况下, 治风有助于治血, 祛风法与活血法相伍, 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提出外邪致瘀, 祛风为先;损伤致瘀, 逐风为要;肌表血瘀, 发散效捷;头面血瘀, 风药引经;顽固血瘀, 风药搜络等治疗见解[3],并主持申报“治血先治风理论与临床研究”课题获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带领学术团队先后对“治血先治风”的临床应用、风药的活血作用及其特点,风药治血的源流、机制,治风活血法的应用沿革、配伍机制,尤其是运用风药治疗脑病、心病、肾病、肝病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近20年来,团队成员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围绕风药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的见解,指出风药可直接作用于血分,疏通血行,消除瘀滞;又能通过解除致瘀因素、振奋人体气化功能,间接促进血流畅达、瘀滞消散,有一般活血药难以替代的独特之处。归纳风药特性为“升、散、透、窜、燥、动”,通过对临床积累经验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升华,结合刘完素玄府学说,进一步提出了“风药开玄论”、“风药增效论”等创新见解,得到中医学术界普遍认同与广泛引用。应用范围涉及心病、脑病、肾病、肝病、脾胃病、眼病、耳鼻喉病、骨病、皮肤病及肿瘤等多个领域,其中不少为各级科研课题论文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近年来风药在内外各科临床中的拓展应用与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当前中医药研究的前沿之一,这与流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