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文化 - 文化建设 - 正文

文化建设·博悟馆|张富兵《我的扶贫情结》

发布日期:2024-05-05 浏览量:

-分享-

我来自有小凉山之称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曾经因家庭变故、贫困等原因几经辍学,在国家扶贫助困的政策扶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走上了工作岗位。2013年来到泸州医学院求学,2017年进入医院工作,一晃十年已过,这十年里,从“学生”到“职工”,再到“丈夫”和“父亲”,这里成为了我第二个家。

可能是由于自己和脱贫攻坚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进入医院,我就开始具体负责医院的脱贫攻坚工作,走遍了甘、阿、凉等深度贫困地区。2021年,我去到了凉山州普格县,开始了我的驻村扶贫工作;2023年,我再次奔赴甘孜州得荣县,担任了驻村第一书记。有人问我“为什么去过了,还要去?”我始终答不出一个像样的理由,可能是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心中那一份信念和一腔热血吧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第一线,我把医院“团结建院 艰苦建院”的精神带到战胜贫困的最前线,不畏惧艰难、不怕艰苦。我始终认为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贴近群众、融入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发挥群众智慧,是办好村事村务的根本力量,要坚持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才能经常撞出思想的火花。我坚持群众的事无小事,事无巨细,凡事都亲力亲为带头干,由于经常出入村民家,1岁多的小女孩慈洁莫名奇妙地经常闹着哭着喊“爸爸”,要跟着我走。

但在这背后,我依然有一份牵挂和亏欠:那就是家庭。

医院发出需派人到甘孜州得荣县太阳谷镇扎格村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驻村工作的通知后,妻子知道我心底深藏着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特殊情怀,因为担心已身怀六甲的她而不敢报名。妻子看出我的担忧,主动找我谈心,说:“你去吧,我和孩子永远都是最支持你的人,你是孩子的榜样。”得到妻子的支持后,我义无反顾再次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临行前的送别,铁汉也变得柔情,泪珠子不停地在眼眶中直打转,相比于第一次脱贫攻坚之路,此次更多的是不舍及对爱人的愧疚。

我们双方的母亲都已过世,想到妻子独自一个人克服孕期的各种生理不适、一个人做产检、一个人洗衣做饭、一个人购买婴儿用品……我内心是揪心的。2023年10月7日,国庆节假期刚结束,返岗之前与妻子约定,到预产期就回去陪她。然而,10月8日8:23,正在上班中的妻子突然打来电话,说:“下腹阵痛,可能马上要生了。”没能陪伴在妻子左右的我,陷入了无限的自责之中,既欣喜又担忧。好在同事、朋友的陪同下妻子顺利分娩一名女婴,乳名叫“昕芮”,寓意是父母温暖的“小棉袄”。等我匆匆忙忙买上机票,回到妻女身边时已是凌晨12:30,看到妻女平安无事,提到嗓子眼上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我知道,最亏欠的是自己的妻子孩子以及父亲,每每想到这里,我只有把这种情绪转变成为村民做实事的行动上,把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转化成自己对妻儿的回报,才不负妻子和孩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