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中医、体验神奇
小时候,我特别爱生病,不过幸好都是感冒、发烧、咳喘之类的常见病。每当我发烧的时候,父亲就会用草纸浸在白酒里,贴在我的额头上、胸口上、腋窝下,然后我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第二天烧就退了。如果还不能缓解,父亲就背着我去找村医,村医用铝制饭盒装着的针给我打针,然后再给我开几包用作业本纸包着的药片,慢慢的病情就缓解了。
可有一次生病,我发完烧后持续咳嗽一个月,大把的西药、打针、输液都用上了疗效还是甚微。直到有一天,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大包草药熬给我喝,我喝了几天后咳嗽就好了,这是第一次让我感受到草药的神奇。一次我去叫在地里劳作的父亲吃午饭,父亲指着田埂边的一颗植物对我说:“瞧,癞格宝草,你上次咳嗽就用的这个”,年幼的我,睁大了双眼仔细地瞧着,在心里暗暗幻想,有一天我也会认识各种草药,救治生病的人,成为大神医……
学习中医、小试牛刀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要参加高考的时候,当时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如愿地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启了学医的新篇章。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再到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外科等临床课程,我不仅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对面的老中医门诊跟诊、抄方,亲眼目睹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对中医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每每放假回家,都有老乡们来问诊处方。记得大三时暑假回家,同村一位女性长辈咳嗽半年了,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就让我给开个处方,我当时就依葫芦画瓢开老师开过的处方,稍作增减,吃了5副药(老家的人都是一副药吃两三天)。过了半月,这位长辈提着一筐鸡蛋到我家来感谢我,说她的咳嗽已经好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医带给我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初出茅庐、小有成绩
2009年我研究生毕业有幸来到了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前身)工作,从事着呼吸内科的临床一线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关心爱护患者,多次收到感谢信、锦旗,甚至与部分患者及家属成为生活中的好友。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认可,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医院“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医院,临床、教学两手抓,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多次获得教学竞赛奖励、优秀带教老师称号。几年的临床、教学工作,虽然让我积累了一些临床、教学经验,但医学之路任重道远,仍有那么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科研方面,基本属于小白。在科室敖主任及同事们的鼓励下,坚定我想要继续学习的决心。

继学之路、开拓视野
2017年,我通过四川省卫健委的选拔,到德国埃森大学附属鲁尔肺病医院学习,在那里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学习了西医先进的诊疗手段。同年,我考上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然而,我远远低估了博士学习的艰难,对于一个科研基础十分薄弱的新生,老师要求我分享一篇国际顶刊的文章,那篇文章我整整看了一个月,里面很多免疫方面的术语我都完全不懂,在我的不断学习下,最终我完成博士生涯的第一次读书报告。
在博士学习期间,我继续发挥中医药优势,参加了研究生院举办的“博士快车”下基层行动,看文献,做实验,跟门诊,写文章,学术成果参加了亚太呼吸年会,并做了口头报告,发表了Q1区文章,在老师的指导和我的努力下我顺利地毕业了。

前行之路、牢记使命
博士毕业后,我继续回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内科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时刻牢记党员身份,急病人所急,解患者之困,尽所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新冠开放初期,感染人数急骤升高,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呼吸科医生,我冲在最前线,不分昼夜地救治患者。记得有个30多岁的青年女性,感染了新冠病毒,病情急剧恶化,很快就进展为重症,她拉着我的手说:“袁医生,救救我,我的孩子才3岁”,那一刻她和我都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我们团队根据她的病情辨证论治,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我们每两日就调整一次中药处方,慢慢地患者病情稳定了,最终回家康复了。在康复期间,我们指导她做肺康复,继续服中药,1月后患者步入诊室,复查胸部CT渗出病灶已吸收,仅留下少许纤维病灶。
在新冠期间,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也深刻让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及中医的魅力。由于工作努力我获得患者及同事们的认可,当选了“优质服务明星”及医院“十佳医师”;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行动,包括四川省中医强基层“百千万”省级专家团队专项行动对口支援古蔺,春晖医生等各种义诊活动等。
总之,医学之路,道阻且长,我会牢记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呼吸内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