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正文

打造集体经济种植示范基地 昔日“撂荒地”成今朝“丰收田”

发布日期:2024-11-04 浏览量:

-分享-

金秋十月丰收忙。10月17日,走进四川甘孜州得荣县太阳谷镇扎格村,村民们正拿着镐头在土地里忙碌着,手起镐落间,一个个新鲜的红心土豆夹带着泥土的芬芳“出土”,翻土、捡拾、装袋、搬运……村民们分工有序,现场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谁能想到,一年前,这片热闹的土地还是一片撂荒地。

“这是我们村第一次完全由集体建立、管理的支柱产业,预计本月20日可以将土豆挖完。”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富兵介绍,扎格村红心土豆示范基地今年一共种植了30亩红心土豆,预估产量可达6万斤,产值约20万元。

“石头上的村子”还有撂荒地

扎格村,藏语含义“石头上的村子”,海拔超3000米。耕地总面积240.3亩,其中水地仅91.3亩,旱地149亩,耕地资源稀缺,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定点帮扶村。

2023年7月底,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派驻张富兵、郭德彬到扎格村,分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

“对于我们这种资源匮乏、没有产业的村来说,发展集体经济是个老大难问题。”郭德彬介绍,加之当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限制,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一直难以突破。

经过张富兵和郭德彬近半年时间的全覆盖调研摸家底,他们发现,村子里有一片无人耕种的30亩闲置土地,已撂荒数年。

如何最大限度将这片荒地利用起来?经过多方调研论证,驻村工作队发现,该区域非常适合红心土豆的种植,红心土豆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价格也比普通土豆高,市场需求量也较大。

就这样,驻村工作队决定以“农户+基地”的模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红心土豆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红心土豆种植项目。

“小土豆”成村集体经济增收“大项目”

“这个项目最开始在村上推进并不顺利。”张富兵介绍,第一次组织村民大会讨论该项目的可行性时,尽管驻村干部对红心土豆的销路、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说明,但要求投入十余万元作为劳务费建设该基地,大多数农户、村干部均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第一次讨论大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另一边,张富兵向帮扶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汇报了此事后,医院随即表示,将提供围栏、种子费等资金支持。

张富兵和郭德彬两人挨家挨户做工作,把村民们的想法、顾虑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对存在的疑虑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同时将红心土豆种植所带来的效益再次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历时近半个月,两人把全村农户都走遍后,再次召开村民大会时,这个项目全票通过。

随后,在帮扶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经费支持下,扎格村投工投劳,每天每户投劳1人,重新开荒翻地、采购种子、安装围栏、打窝下种,就这样,扎格村红心土豆种植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今年7月,医院党委书记李志带队实地调研了红心土豆基地的情况,并给予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对于红心土豆的销路,驻村工作队也已作好谋划,一方面,村上已和帮扶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签订了以购代捐协议;另一方面,还在积极对接当地以及泸州的商超,让优质的红心土豆进入各大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