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40周年·讲述|王俊峰:中医系留校最多的就是我们88级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13 浏览次数:

讲述人:呼吸内科副主任 王俊峰 教授

1988-1993年,我在泸州医学院中医系读书。那个时候的中医系一个年级只有60多个人,人比较少,同学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1993年毕业后留校,我们中医系留校最多的就是88级的学生,包括现在在医院工作的王泽琛、王永周、胡文健、李贵平、张琼、米绍平、李五生等,基本都成了科室的骨干。在医院工作了整整30年,回想这一路,有几点跟大家分享:

作为年轻医生,啥都要学


刚刚工作的时候在忠山老院区,条件很艰苦,全院仅200多名职工,住院床位不到300张。我们呼吸科和肾病内科、肿瘤内科在一层楼,每个科室只有15张床。一起收治病人、一起交班,但是大家相处的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

那时候老师查房、会诊时,我们都会跟着,不放弃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哪怕是其他专科,比如骨科、普外科、肿瘤科……这些我们都要学习。

这些年,我都坚持坐门诊,以前的三星街门诊、水井沟门诊,包括现在的城北门诊。门诊病人从无到有、慢慢多了起来。所以说现在的年轻医生应该多去坐门诊、多接触病人,从病人身上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那些艰难的日子,值得纪念

2003年非典爆发。那时候,我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医生参与了泸州市的抗击非典,到况场传染病医院工作。作为内科医生,从来没穿过防护衣,刚开始去时还是很担忧,后来逐渐放下了心理负担。非典结束后,我还被评为了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作为第三批医疗队队员,参加了四川德阳什邡洛水镇的抗震救灾工作,运用中医药积极为灾区群众提供治疗。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距离非典已过去了十几年,我也成长起来了,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泸州市中医抗疫工作的指导。

……

这些日子虽然很艰难,但这些经历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是值得纪念的。

泸州及周边县区,我基本都去过

还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医院经常组织各种义诊下乡,我都会积极参加,泸州市及周边的县区我基本都去过。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到古蔺一个乡镇开展义诊,遇到大雾天气,又是山路,车子只能绑着防滑链条小心翼翼地开,整整坐了8个小时的车。在这期间,我深刻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医疗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我们医院为什么建立医疗集团的原因。

随着医疗集团的建立,组织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多,几乎每周都有,我曾经连续2年每周定期到宜宾分院坐诊或开展医疗帮扶。包括后来体检中心也经常到各个单位开展科普健康讲座、义诊活动,我都经常参与。这些经历,对于今天我成为一名科室的管理者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仅要做名医,更要做明医

2012年,我和白雪、汪静、肖国辉四人参加了“国家第三批优秀中医人才研修班”学习,为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国家中医名家大师。通过三年的学习,让我对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中医药文化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今天成为一名铁杆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记得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教导我们:“不仅仅要做一名名医,更要做一个明医。”明医,即明明白白的医生,不为名利所诱惑,只注重在专业上深耕。我也以此来鞭策激励自己,经过不断地学习熏陶,2017年,我形成了自己学术理论——焦络理论。多年来,我运用自己首创的焦络理论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风格。

如今我们医院今非昔比,但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医之术,师之德,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大医精诚。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医院提供的平台,发挥自己所长,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写了一首诗词,表达我对医院的感激之情:

在北纬二十八度的中国酒城

镶嵌着一颗璀璨的医学明珠

从玄滩到忠山闪耀在龙马春晖

多少白衣天使肩负着生命的佑护


大医精诚

同郊风范

中西结合

杏林春暖


传承精华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人不忘初心

守正创新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人砥砺前行


在川滇黔渝交汇的长沱两江

拼搏着自强不息的岐黄传人

争做百姓眼中医德双馨的天使

践行誓言口碑相传的无悔人生


悬壶济世

仁和精诚

以人为本

福泽万家


时不我待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人不负韶华

弘扬国粹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人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