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人:医院原党办主任 周明华
《员工手册》载明医院精神:“团结建院 艰苦建院”,这既是医院的文化,更承载几代中医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建设医院的精神财富。
在三星街门诊开诊期间,每个科室的房间都非常狭窄,为了打紧使用极为有限的房屋面积,一间屋子用屏风隔成几个简易诊室,候诊病人几乎没有座位,只能在外面走道站着等候;中西药房共用三间房屋,其中2间分别作为中药房和西药房的配方部,另一间一分为二隔断后分别是中西药库房,配方部窗口面向走道。80年代初期,物资还比较贫乏,很多药品稀缺,如购买青霉素、苯唑西林钠等抗生素还要配搭滞销药品。为了既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又要防止滞销药品积压过期失效造成损失,药剂科千方百计想办法,组织药品采购员不辞辛苦跑成都走重庆联系大医药公司供货,确保药品的供应。
忠山住院部的开业,让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更加完整,有了门诊和住院部,可以全方位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泸医中医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医院,自豪感不言而喻。开业期间,临床和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尤显不足,那时人员流动还受限,不能自行招聘,只能按照国家人事制度走流程调动。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多数科室员工是晚上值了夜班,白天还要上半天班。
为了节约开支,三星街门诊和忠山住院部开业期间,全院清洁卫生由各部门自行负责,病区和行政楼由在职职工负责打扫,辅检科室由科室人员自行打扫。收费标准、药品价格等全是纸质记录,数据汇总全靠算盘计算,全院除了中心实验室有一台空调外,其余都是使用电扇降温。为了克服病房不足,行政和辅检科室则打挤使用,行政科室被安排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地方办公,如监审科、采购中心等办公室在供应室底楼,西药房的配方部同时也是值班室。为了节约差旅费,医院领导要去成都开会等出差前,院办公室就通知职能科室如采购中心一起乘坐救护车同行采购医疗器械耗材等医用物资。
城北新院开工奠基典礼
筹备城北门诊和第一住院楼期间,时间紧迫,几乎所有物资都是全新购置,尤其是关系医院开业必须同步运行的大型设备和设施,如手术室净化手术间的装修、医疗吊塔的安装,放射影像科防护门招标安装,CT、DSA、DR、MRI机房防护设施施工及设备安装等,这些都是医院首次购买,没有经验借鉴,既有经验不足,又有客观原因,如整栋楼都没有通电,电梯无法运行,设备设施运输全靠人工,又由于货车白天不能进城,只能安排在晚上运输,为了减少周转费用,不论是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也不分白天还是黑夜,都必须及时将设备运送到指定科室房间。
还记得一次DSA机房渗水,晚上下班之前大家把积水排完,用鼓风机吹干,但第二天早上又是满屋积水。医院分管后勤院长多次现场指导,派专人夜以继日持续不断地抽排水和吹风,地面终于不再返潮,符合DSA安装条件。这些工作能够提前完成,保证按时开业,是医院多部门密切配合及全院职工以医院为重,加班工作不计报酬的结果。
由附属玄滩医院整体搬迁到泸州的全体职工,在三星街门诊开诊和忠山住院部建设期间,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那时有居住在医院建的18号楼、学校动物房、忠山住院部旁临时搭建的板房以及学校招待所等,其中18号楼三室一厨一厅约70平方米,住着3户已婚职工,两室一厨住着2户已婚职工,只有一个水槽、一个厕所,必须错峰洗菜、洗衣、洗澡、洗漱、厕所,困难不言而喻,共同和谐生活了多年,靠的是理解包容和彼此的谦让。
居住在学校动物房楼上的双职工,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屋子的中间是走廊,走廊两边放着煮饭的无烟煤灶,每户双职工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寝室,公共用水在室外且无雨棚遮挡,公共厕所在室外50米左右。1989年4月20日一场大风暴将板房大部分掀翻,经医院领导讨论并向学校请示被重新安排到18号楼和学校招待所居住。无论是住在动物房还是18号楼或者忠山的其他地方,到三星街、水井沟上班都是走路,风雨无阻。
创业难,白手起家创办医院更难,因为我院属于公益性医院,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标准更高。曾经求生存是医院的第一要务,医院全院职工一条心,宁愿牺牲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居住条件,也要先把医院建起的雄心壮志,不断激励医院职工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同奋斗。从三星街门诊到忠山住院部、水井沟门诊再到城北门诊及三幢住院部,医院整体规划基本完成。医院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不凝聚着一代代中医人团结建院、艰苦建院的医院精神 。
不忘来时路,不惧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