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40周年·讲述|田新:医院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

图片


讲述人:田新  纪委办·监察室主任


田新儿时与父母合影


1976 年,我母亲从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到了附属玄滩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1982 年,我那时两岁,从老家到了玄滩医院我母亲身边。由于医院大院离场镇还有一些距离,所以在我记忆中,医院就像是建在农田上一样。

我父亲在我到玄滩后不久也到了玄滩医院,他在医院锅炉房烧锅炉,主要是为食堂、消毒供应室提供蒸汽,还要负责烧蒸馏水,用于配制液体。我父亲也经常帮消毒供应室清洗配制液体用的玻璃瓶。那时的生活在我记忆里艰苦但又很恬适,大院里的人处得像是生产队的亲戚一样,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不记回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忙。



医院迁回泸州:第一次搬家

1983 年,附属玄滩医院开始整体搬迁回泸州。当时在忠山的住院部大楼还没有开始修建,职工们回到泸州后被安排到十八号楼(后来改名为附属中医院一号楼)居住。刚搬回泸州的时候,由于房屋有限,一户房屋安排了三家人居住。

当时我们家分到了一个小房间,小得仅仅够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其他的家具、物品基本都堆放在客厅或者阳台上。

刚搬回泸州时合影


忠山住院部开修:第二次搬家

我们家在十八号楼居住了两、三个月就搬到了忠山住院部旁的平房。搬过去的时候,忠山住院部才刚刚开始修建。

当时住的平房虽比十八号楼大,但房屋像一个小仓库一样,没有隔间。两张床放在屋中间,床中间的上方拉一根铁丝,挂上两、三张床单,就把屋分成了两居室。

1987年忠山住院部开诊


忠山住院部开业:第三次搬家

1987年,忠山住院部修建、装修完毕并投入使用,学校中医系、附属医院的中医科和玄滩医院合并成的附属中医医院开始在这儿收治病人。

伴随着医院的发展,我们需要腾出平房,于是回泸州后的第三次搬家开始了。这次是搬到医学院的动物实验室三楼,在医学院解剖大楼往里走的山坳边上。一楼、二楼是饲养动物的,有兔子、老鼠和狗,大概是因为养着狗又经常听见狗叫声,所以也被称为狗儿房。

从玄滩回泸州后,先从楼房搬到平房再搬到狗儿房,居住条件没有明显改善,但搬到“狗儿房”的二十多户人没有一家有怨言。因为大家真正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大家庭的发展,小家的困难总是能克服的。

医院骨科、外科在这之后也慢慢起步,逐渐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到医院就医,医院在泸州甚至是川南地区逐步站稳了脚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遭遇大风暴:第四次搬家

1989 年4月20 日,泸州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风暴,“狗儿房”的屋顶全被狂风掀飞。暴雨裹夹着冰雹砸向屋内,廊道尽头的墙也被吹倒,房外的一棵直径超50 公分的樟树被连根拔起,吹了二十多米远,一夜之间,二十多户人的家没了。

医院同样受到了狂风暴雨的袭击,张光玉的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张光玉丈夫后来描述,风暴来的时候张光玉在忠山住院部值夜班,当时她正站在与阳台相连的过道处,眼看着阳台处玻璃门被大风吹裂,玻璃碎片向张光玉袭来,要不是她丈夫及时拉了她一把,那玻璃碎片可能会扎满张光玉的身体,后果真不敢想象。但即便这样,张光玉仍坚持在病房上班。

医院在遭受损失、抗灾自救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我们“狗儿房”的二十多户人,将一部分人安置到了十八号楼,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医院向学校请求,安置在了学校的招待所(忠山大礼堂背后),我家就住在招待所的三楼。

医院为了彻底解决职工居住的问题,先后为职工集资修建了二号楼(现已拆除)、三号楼。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搬到了二号楼,整个的初中时期便在那里度过,之后又搬到三号楼生活到2007年。

住在医院家属楼3号楼时合影


城北新院开诊:第五次搬家

2010年,医院城北新院开诊,为了方便工作,我也随着医院把家安在了城北。

这是医院艰苦创业的一段历史,作为一名亲历者,我有幸见证了她的蹒跚起步和成长。

正是医院的每一位职工都秉持“团结建院,艰苦建院”的医院精神,互帮互助、自强不息,牺牲小家为大家,才有了医院的茁壮成长。而医院发展壮大后,在遇到自然灾害、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为每一个小家撑起一片天,使每一个小家找到依靠。艰苦建院、团结建院的精神值得我们附属中医医院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