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40周年·讲述|李正新:医院如今的发展是一代代中医院人拼搏奉献的结果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01 浏览次数:

讲述人:医院原党委书记(2004.5-2011.11) 李正新


我是1993年来到中医院工作的,那年我正好30岁。

和中医院结缘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一、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创业艰难

艰难体现在办公条件、居住条件、就医条件等方方面面。我刚来医院时,行政办公在忠山住院楼的顶楼,一共加起来只有6、7间办公室。院办、人事、工会各有一个办公室,书记、副书记、党办一个办公室,院长和几个副院长挤一个办公室,一档案室、一个小的会议室,组成了行政办公区域,都是集体办公。

当时医院规模比较小,只有200多张床位,三星街门诊、水井沟门诊和忠山住院部隔得比较远,常有门诊收治住院的患者找不到住院部的情况。水井沟,最开始连电梯都没有,肝胆内科住院病人在7楼,病人要爬几层楼,02年后才安装了电梯。

“院中办院”是医院很大的掣肘。后来医院下决心买了一辆救护车,将门诊收的病人用救护车送到住院部。

那时候医院科室也比较少,拿得出手的科室在省内都没有几个,有些专家说出去开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个单位的。最艰难的那几年,有人调侃我们说:占山不为王,悬崖难勒马。现在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很难受。

但大家都没有放弃,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医院发展做出努力。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医院通过三乙医院创建。通过以评促建,提升了医院管理,促进了业务发展,也增强了员工自信心。

到后来大家都有迫切的愿望,想突破“院中办院”的困境,走出忠山,但到哪里选址、如何建、建新院动则上亿的资金,又成了新的难题。还记得购买城北新区的土地时,医院内部意见也不完全统一,毕竟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那就要反复做工作,大家反复讨论之后才决定买的。地皮买下来之后,为了筹资就折磨了几年,记得02年医院业务收入还不到3000万,到了07年才贷到第一笔款。

医院有现在这样的规模,有一个很偶然的契机。当时第一次购地的时候其实只有42亩多点。当时门诊区域有20多亩地是规划给联通公司的,他们觉得小了,希望市上重新规划,医院得到消息后就积极向市上申请,才有了现在的面积。

虽然地买下来了,但要建医院,需要筹资。当时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因为医院年收入少,贷款都贷不到。后来找到了农业银行龙马潭支行,当时的行长眼光独到,非常看好医院的发展,在反复论证基础上,在学校毅然担保下,贷到了第一笔5500万,新院建设才有了起步。

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很大的困难,当时是低价中标,又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和5.12汶川大地震,钢材、材料价格暴涨,建设方一开工就停下来了,所以建设一开始很不容易,是千方百计克服了重重困难,城北新院才得以逐步建成。

今年7月,医院区域中医药院内制剂研究转化中心项目开工,可以想象在未来我们制剂研发的前景。但在最开始,医院为了研发院内制剂,是在忠山上用铁锅一锅一锅地熬,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慢慢熬出来的。这还是“团结建院、艰苦建院”的医院精神发挥了作用。

因此,“发展为了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医院的发展既改善了员工的工作条件,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条件,最终的结果是多赢。

二、医院的发展,也是一代一代中医院人在彼此成就

医院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三乙到三甲,从忠山到城北,整个历程反映出来的是一代一代中医院人前赴后继地拼搏与奉献,在这场有起点没终点的接力赛中,每个阶段的人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医院的名医、名科、名院建设也是与医院几代专家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当时我们省级重点专科都没有几个,而医院现在的重点专科已经形成集群了。

老一辈的孙同郊、汪新象、周德端、万惠黎、陈世国、袁明辨、刘金龙……等这一代人,他们从专业上支撑起了医院的业务;后来的黄淑芬、马君蓉、彭素岚、段国勋、陈隆辉、陈志强……等,再到游洪涛、谢朝良、杨文信、廖大忠、伍光辉、岑小波、黄家骏、徐祖健、肖国辉、汪静、白雪、敖素华、李五生、李晓斌、张琼、王俊锋……等等这一代,加上后来大批的博士和新引进的大批人才……,一批省市名中医、省级学带的涌现,为医院名科、名院的成就做出了贡献!一代一代人才的成长和付出,为医院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从班子来看,也是一届接一届地在努力:

►刘德光书记、王克建院长两人搭档的时候,将医院从玄滩搬迁到了忠山,三星街门诊、忠山住院部相继开诊;

►王正河书记、王克建院长搭档,水井沟门诊开诊;

►王正河书记、刘金龙院长搭档,开始谋划“三乙”医院的创建;

►尹杰霖书记、刘金龙院长搭档后,成功创建了“三乙”医院,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平书记、王明杰院长搭档后,启动了在城北第一次购地,奏响了走出忠山的序曲;

►肖复燊院长和我搭档后,便开始着手融资、破土动工建设城北新院;

►现在的李志书记和刘建院长,开启了第三次创业。

一届一届的领导班子集体带领大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医院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不可能走到今天。

三、传承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文化是软实力,是竞争力,我们中华文化有5000年深厚的底蕴,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我们中医人身上的文化属性非常明显。像孙老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老专家,她们为医为师为人的品格,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学习、去弘扬。

医院提出的文化建设,就是想要将中医药文化的精粹用艺术的方式服务给群众,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促进和提升我们整个团队的文化素养,最终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将文化当成自己的根和魂来对待,根深才能叶茂。

比如说医院院徽:所呈现的文化思想。它的灵感来自于:“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

太阳、山川、河流组成了一个正在打太极的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中还蕴含了三个层面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和内心的和谐,与中华文化“和”的理念相契合。

传承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接续奋斗,传承与发展同等重要,传承是我们发展的根基,不然发展只是一串数字。医院文化的发展有始无终,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每一代要做的就是跑好自己的这一棒并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