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40周年·优秀医师团队|放射影像科介入组:为生命负“重”前行的“铅衣人”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6 浏览次数:

铅门后的“重甲”

“铅衣人”负重前行,守护希望

“辐射”

“电离辐射”

“当心电离辐射”……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影像科介入组科室的入口,在厚重的介入手术室铅门上醒目地张贴着许多这样的警示符号。它——无时无刻不再提示着人们远离此处,当心电离辐射!


谈到辐射,大多数人都会为之色变。然而,确有这样一支团队,这样一个科室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与辐射相伴,与辐射“共舞”。他们身穿15公斤左右重的“铅衣”,围着“铅围脖”,戴着“铅帽”,犹如一个“重甲战士”。用血肉之躯,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无限期望与祈愿;用血肉之躯,铸就一道守护生命的坚实防线。他们——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介入科医师团队的“铅衣人”。



“负重前行”,“负重”是介入手术时术中身上沉重的铅衣防护服。“负重”更是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护佑生命”的使命担当;“负重”是对每一位患者生命的敬重;“负重”是“医者仁心”的厚重;“负重”是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重。铅衣虽重却重不过生命,辐射虽大却大不过医生的责任。这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身披“战甲”的医护人员,从清晨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无数个日与夜,没有节假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的坚守!


2009年,随着医院城北新院区的建成、设备更新以及人才引进,医院成立了介入科,为放射科下属二级科室。在放射影像科兼放射影像科介入组主任斯光晏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不断拓展肿瘤、血管等介入治疗相关疾病谱的范围,丰富了医院疾病治疗手段,整体提升医院的介入综合治疗水平。



目前科室拥有完善的医护专业技术团队,有医护人员9人,其中医生6人,高级职称2人,博士研究生3人,年手术量3000余台/次,广泛开展颅内动脉瘤、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急难重症的介入治疗。学术带头人斯光晏主任为四川省知名介入放射学及医学影像学专家,历任省市级、国家级介入学会委员等头衔。科室医护人员先后在意大利、英国、北京、贵阳、上海、山东等国家或全国知名大型医院研修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和发展,科室目前已发展成为医、护层次合理,介入诊疗覆盖面广,技术精湛,治理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并在医、教、研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成长。在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均处于四川省同行先进水平。




365天,用专业和专注为生命站岗

说起“介入科”、“铅衣人”,对于普通人来说,神秘而陌生。但实际上,它是医院的重要堡垒之一,有时甚至是保障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滴、滴、滴”监护仪的声音在不停地响着,那是来自生命的呼唤。半夜凌晨,很多人早已进入了的梦乡,但时常介入科手术室的走廊仍旧灯火通明,忙碌了一天的“铅衣人”手术结束还来不及脱下沉重的铅衣和被汗水浸湿的手术衣,就迎来了突如其来的急诊:大出血的患者。血管出血犹如江岸决堤,争分夺秒快速高效的“堵住”是治疗的关键!而死神,却在不断喷涌出的鲜血中日渐临近。是介入科医护团队、是“铅衣人”挺身而出,手持一根根细细的“导丝、导管”游走人体的血管之间,找寻破裂的血管出血点,“堵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介入科“铅衣人”就是用精湛的专业技术,专注的精神,无畏的牺牲,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拼搏,为生命站岗。


进、退毫厘,疗效千里

介入手术需要医生暴露在X射线下工作,用造影帮助精确定位,精准找到患者病变部位,并根据专业技术、经验立即作出判断。或用精细的球囊扩张或进行支架植入,或用专用器械疏通堵塞的血管、堵塞出血的血管,或对复杂病变进一步检查、治疗。每进、退一毫米都需要精准把控,严密监控,时时刻刻都要全神贯注并缜密评判。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精确定位,精确治疗

介入治疗,皮肤创口仅为几个毫米,患者痛苦小。在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可精确定位病灶,精确治疗,对正常组织损伤小,直达病灶,药物用量小,疗效立竿见影、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继外科、内科治疗方法之后的第三大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无论刮风下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介入科医师团队的“铅衣人”都将365天、24小时在线。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急诊手术指令,都将以最快速度回到岗位上,不畏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只为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

“铅衣人”承使命之“重”!

为生命接力!

为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