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建院40周年 - 正文

建院40周年·讲述|黄明桂:今年是我到医院工作的第40年

发布日期:2023-07-11 浏览量:

-分享-

讲述人:原儿科护士长 黄明桂

“我们终于有个会议室了”

我是1983年参加的工作,当时是在中医科,后来搬到忠山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7楼手术室对面的大会议室(现已改成病房),差不多有100多平米的样子,开职工大会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也很自豪,心想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会议室了。这个会议室也是很多医院职工结婚的婚礼现场和活动场地,包括我的婚礼都是在这儿举办的。

“见证了儿科的发展”

我在医院工作的第一个科室是在外科,当时普外、骨科、妇产科在一起。 1985年三星街门诊开诊,有耳鼻喉科、妇产科、内科、针灸科、心电图、照光室、中药房、西药房,还有三楼的门诊手术室。当时门诊主要还是以中医为主,孙老、徐应抒、孟世禄、郭爱民都在坐诊。我就在门诊一楼的注射室工作了一年多时间。

忠山住院部建成后,我又转到内科(中二组),当时的儿科医生只有马君蓉、邝德清、赵尔新、宋家华等几个人,只有8张病床,和内科共用一个病区,病人量也很少。为了发展,儿科就从忠山转战到水井沟门诊,在6楼与肝胆病科共用病区,后又搬至5楼与眼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皮肤科共用病区。直到2011年,儿科病区才彻底独立开来。

儿科从最开始的8张病床起家,期间,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突破困境,比如在全院最早开展三伏贴;牵头研究中药搽剂为患儿降温(形成了后来的“小儿浴热净”);用放血疗法治疗疳积患儿等。有了疗效,儿科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病人量渐渐多了起来,从10多个、20多个,到60、100、120……大家虽然累得不行,但士气都很高。

“我们中医院人都很团结”

那时候的医疗资源特别紧缺,当时眼科计划配置一个眼压仪,都是科室员工自己集资买的。

在水井沟的时候,我们收治了5名误食老鼠药集体中毒的患儿,接到消息后,当天科室全部休假的员工都跑到医院参加抢救,安胃管洗胃、抬氧气筒供氧(当时氧气不足),最严重的娃娃心跳都停了,马老不停地做心肺复苏导致出现了高血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5个娃娃都救过来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护士冯玉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她娃娃年龄小,家里人顾不过来,全院各科室护理人员只要在休息的都自发地在下班后轮流去陪床照顾她。这种例子还很多,谁有困难,大家都帮忙,很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