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院工作的第一个科室是在外科,当时普外、骨科、妇产科在一起。 1985年三星街门诊开诊,有耳鼻喉科、妇产科、内科、针灸科、心电图、照光室、中药房、西药房,还有三楼的门诊手术室。当时门诊主要还是以中医为主,孙老、徐应抒、孟世禄、郭爱民都在坐诊。我就在门诊一楼的注射室工作了一年多时间。
忠山住院部建成后,我又转到内科(中二组),当时的儿科医生只有马君蓉、邝德清、赵尔新、宋家华等几个人,只有8张病床,和内科共用一个病区,病人量也很少。为了发展,儿科就从忠山转战到水井沟门诊,在6楼与肝胆病科共用病区,后又搬至5楼与眼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皮肤科共用病区。直到2011年,儿科病区才彻底独立开来。
儿科从最开始的8张病床起家,期间,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突破困境,比如在全院最早开展三伏贴;牵头研究中药搽剂为患儿降温(形成了后来的“小儿浴热净”);用放血疗法治疗疳积患儿等。有了疗效,儿科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病人量渐渐多了起来,从10多个、20多个,到60、100、120……大家虽然累得不行,但士气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