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格村,藏语含义“石头上的村子”,位于得荣县东北方向,距离县城13公里,面朝嘎金雪山,背靠翁甲神山。全村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3164米。全村共有农户26户,总人口182人;耕地总面积240.3亩,草原面积1.4891万亩,主要以养殖藏香猪、藏鸡、甘孜藏牛,种植小麦、玉米、青稞、红心土豆等为支柱产业,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2023年7月,张富兵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派驻,担任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扎格村,即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四项职责,从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等方面,多措并举,为扎格村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在他的带领下,扎格村乡村振兴事业不断送来喜报。
一、强组织,促发展。扎格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管班子、管书记、管党员,“三管齐下”,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党组织生活,先后开展了“学党纪夯基础 庆‘七一’守初心”“党建引领聚合力 月圆情浓暖中秋”“我是党员 我来讲”专题党课、重温入党誓词、佩戴党徽、党员家访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提升党支部活力和凝聚力。
二、建机制,强队伍。全面梳理村两委工作机制,建立干部管理台账,开展软弱涣散村两委干部警示教育。持续开展“制度再现”行动,建立了“驻村干部—村干部—农户”三级包人包户制,推进村两委干部分工协作;先后开展了村两委干部、常职干部培训4次;开展软弱涣散村干部警示教育会4次,自我检讨6人次;带领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2次;选好后备干部,培养好接班人,完成了后备干部推荐,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三、兴产业,保增收。扎格村始终坚持产业振兴为突破口,以“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分短期、中期、长期,三步走的产业实施规划,先后开展了油橄榄、羊肚菌、大棚蔬菜等试验,建立了红心土豆种植示范基地30亩,产量达4万余斤,并采取以购代捐、企业订单销售等方式,销售了红心土豆2万余斤,核桃1.2万斤,销售额达23万余元。此外,帮助村民销售松茸100余件,虫草2000余根,销售牦牛肉80余斤,直接促进了农户增收8万余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投资入股等形式,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20万余元大关。
四、筑基建,强基础。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完成了引水管道掩埋5公里,新建200立方水池1口,水源头小型蓄水池2口;全面完成了幸福工程“新五改三建”,新建圈舍24户,改建1户,新建厨房18户,改建1户,持续开展“厕所革命”,逐步实现人畜分离目标,拨付相关惠农资金到户近40万余元。
五、聚合力,防返贫。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积极发挥村级网格-帮扶联系人-驻村工作队,三级防返贫监测体系作用,通过集中排查、日常排查、部门推送等多举措,扎牢防返贫篱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定点驻村帮扶工作,到村开展调研指导4次,送医送药健康义诊2次,直接投入资金30万元;县融媒体中心积极发挥联系帮扶作用,时刻关注着联系户动态,先后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慰问5次;青羊区援藏队到村开展共建3次,积极为村捐赠打印机等各类物资。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形成了“村-户-人”三级防返贫监测力量,确保该村未出现返贫现象。
六、革陋习,美环境。扎格村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目标,不断开展乡村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行动,积极开展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以“爱心积分制超市”为载体,着力培育现代文明家庭,不断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每月坚持开展全域无垃圾、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生产等专项行动,推进文明村、平安村建设。
七、结亲戚,真帮扶。扎格村先后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结成定点帮扶关系,与得荣县融媒体中心结成联系帮扶关系,与青羊区援藏队结成共建联系关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先后派出4名驻村干部,投入资金近70万元,以工代赈开展引水灌溉工程、红心土豆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以购代捐”、爱心积分超市建设等;得荣县融媒体中心,结对联系26户农户,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慰问活动,积极为村发展出谋划策;青羊区援藏队积极开展共建活动,积极开展健康义诊、捐赠打印机、坐床等物资。
八、信心足,有干劲。扎格村将继续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决心,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耐心,以不屈不挠的信心,推进乡村振兴,把扎格村建设成为幸福、宜居、美丽、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
作者:太阳谷镇扎格村驻村第一书记 张富兵